错误一,轻视求职准备
每一个毕业生都会觉得找工作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但几乎没有人给予对等的准备。想保研的同学会从大一开始刷绩点,想出国的同学大二就已经考完了托福雅思,考研的同学会用整个大三的时间起早贪黑复习备考。
而说起找工作,大家都会觉得很遥远,还是应该先学习和享受大学生活,然后等到临近毕业的时候陷入迷茫和焦虑。
错误二,追捧高级感
投资优于战略,战略优于咨询;算法优于工程,后台优于前端。
在毕业生眼里,处于鄙视链上游的岗位光环会被放的无限大,只要岗位够热门,就觉得自己是合适的。
找工作不是抢火车票,只要上了车的人就注定能到达胜利的远方。拿到offer只是拿到了一个参赛资格而已,还要用几十年的时间在这漫长的职业赛道上奔跑,跳槽可以到别家公司里去当强者,但很难到别的行业里去当专家。
错误三,想当然的刻板认知
“HR就是为企业面试招聘人才,销售就是推销卖东西,财务就是算账报销,我不是XX专业的所以不能投这个岗位,我没有实习经历所以投这个岗位没戏的……”
以上的观点基本都是粗浅片面错到离谱,但很遗憾90%的毕业生都是这么认为的,而且凭借这种水平的认知直接排除掉了很多自己可能的发展方向。
尤其那些处在鄙视链下游的岗位,更得不到一个被正眼看待和客观了解的机会。没有体验过,也没有系统性地了解过,甚至都没有找人求证过,但就是笃定地这么认为。影响半个人生的重要选择,值得我们用更严谨地方式对待。
错误四,盲从经验主义
第一种是不深入本质的经验主义。选人的本质是考察你的能力和特质跟岗位的匹配程度,这一个原则可以指导你准备从写简历到笔试面试的每一个环节。
把握住这一点以后你就会发现应聘结果跟你的简历是一页两页、面试带没带策划案、怎么回答自己的缺点都没有直接的联系。
找工作有非常多需要了解和准备的东西,但不值得花太多精力在这些上面。
另一种是不体察变化的经验主义,这几乎是每一个人都存在的思维误区,很难察觉和克服。90%的父母都希望我们找个稳定的工作,因为他们那个年代每个人的职业发展没有显著差异,稳定就是最优策略。而时代在变化,现在我们都知道过分追求稳定会错过快速发展带来的红利,稳定早已不是最优策略了。
学长学姐的经历和分享是你做职业选择的重要参考,但他们的选择不一定就是你的“真理”。有时候我们不敢做出属于自己的选择只是没有自信和勇气去承担一个结果。选择从众很简单,如果不如意还可以安慰自己说“大家都是这样的”或是“爸妈逼着我选的”。
错误五,我还没有准备好
很多大公司会在学生毕业前一年的寒暑期提供大量实习机会,实习表现优秀的同学会直接获得留用的“return offer”,实习留用会占去校招的一部分名额。
很多同学明知道秋招会少一部分的名额,可还是不会申请实习的岗位。大多数同学会说“我还没有准备好”,我项目经历还不够多,我活动经历还不够丰富,我题还没有刷够……我等秋招准备好了再参加。
等你项目经历够了,别人都实习过了;等你刷好了题,别人都拿到offer了。越往后竞争的人越多,越往后机会越少。机会确实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但不是留着等你准备的,为什么你总是没准备好的那个?还一点紧迫感都没有。
错误六,过分理想化
每年都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因为早期求职目标的过分理想化而影响了最终的结果,甚至完全丧失对自己的认知和信心。
找工作本来就是一个困难并且有一定偶然性的事情,除非你有绝对出众的实力,否则不要加太多限定的条件。比如一定在哪个城市甚至哪个区域、一定要哪个行业、一定要什么职位、一定要多大规模的公司、一定要落户口等等等等。
校招是一个密集而短暂的周期,机会是一同出现一同消失的,你前期有多挑剔,后期就有多无奈。有一个高一点的理想和目标肯定不是错误,但要充分预估困难和挑战,问问自己在理想范围内的底线是什么,及时启动plan B。